『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扶苏本来不希望这墨者们进入地宫学习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本来这是个秘密行动。
毕竟秦始皇陵那是人所共知的秘密区域,任何人没有手谕都不许随便出入。
可是呢,相里车这家伙第一次外出办差,就给他捅了大篓子。
现在全咸阳城的人都知道,始皇帝陵里的机关、技术之类的秘密,被秦二世带出地宫了,就为了造福于民,而不让那些技术下沉于地。
虽然大部分民众心地都很不错,不会去做那种挖人坟墓的阴损事情,但是架不住这个世界有普通人就有异癖者。
他们就喜欢去这种危险阴森的地方找刺激。
外面的民那是不住地夸秦二世,但是扶苏现在可倒霉了。
冯去疾领着一些宗室老臣正在章台宫殿外齐齐候着求见扶苏。
殿内,相里车自知这事情闹大了,正在扶苏面前谢罪呢。
“陛下,臣一时失言,没想到竟然闹得满城风雨。不过陛下完全可以放心,那些机器图样,运行原理之类的,都被记录下来,当天就密封了,除了我和墨者们,不可能有第三者看到。”
“至于那些工匠们,我和他们说了其中利弊,他们也都表示不希望自己的手艺失传,与其做守墓人,还不如转入墨门,继续研究手艺技术。”
中国人的科技和西方本身就有着不同的特色。没必要强行西方化,中华自身有的优势就是工匠自己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工匠本身和技艺一起都是宝。
这和西方偏重工业流程化,机械化制造本身就不同。
可惜这里毕竟还是两千年前的大秦,直接上机械化制造物质基础条件还不够成熟。
这个时候更加要靠这些手艺人,老师傅。
“现在,几乎地宫里所有工匠,都希望能够加入墨门,为陛下的心愿添砖加瓦。”
相里车老老实实禀告着,说完这才抬起他那几乎弯到腰以下的头,他那一直发抖的两腿,也才微微站直。
当然,他身上冒的冷汗,已经差不多干了。
“陛下……”
相里车狗狗祟祟望向年轻的皇帝。
皇帝这会儿正忙着看他们从地宫里带出来的技术汇编。
过去这些工匠们只忙着把技术传给自己家的儿子又或者是门徒,基本上不注重系统文字记录和整理。
更不要说像是今天这样,皇帝亲自下令专门收集这些工艺技术整理,汇编为要览。
明清时期虽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终归是太晚了。
而且中国自秦灭亡后,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学术上就开始缺了极其重要的一块——逻辑学。
而因为缺乏西方的逻辑体系、数学体系等方面模块,中国的科学始终做不到量化研究,因此也就不能将中国原先掌握的宇宙理论知识乃至易经诸多科学转化到物质层面,使得所有人都能受益。
可是扶苏看来看去,这些构造图纸还有原理记述,还是大有问题。
于是,扶苏皱起了眉。
扶苏虽然不是理工科生,但是他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啊,这和他看到的数理化、建筑学、工程技术学专业书籍上的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换汤不换药。”
相里车战战兢兢恭候半响,结果扶苏却只对他此行的任务做了这样的评价。
扶苏摊开画本,“以后不许画这些粗线条将建筑一笔带过。朕是要你们做图样。”
相里车一脸迷茫,他都快要哭了。
此去的任务一是做好收录整理,二就是保密。本来相里车还以为自己将收录整理任务办得不错,可是二世竟然是这样的评价。
相里车自然是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以上。
“可是陛下,臣就是按照您说的去做的啊,您说要把那些工具全部画下来,并且在旁边解释说明,这些东西是什么,怎么操作,有什么缺陷。”
“臣都一一做到了啊。”
扶苏只是望着相里车,没想到他竟然胆子这么大,还敢还嘴。
相里车慢慢地又把舌头伸回去,迈向前的两脚也收回来并拢。
他心里暗自嘀咕,我看陛下明明自己都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图纸,可是在教训我的时候竟然能做到如此泰然。
扶苏让相里车上前,亲自指着那木制轨道车说:
“所谓图样就是后人看到这些东西,能够依样画葫芦,再造出来一辆车。这就是图样本身的意义所在。而不是说,单纯地画一副简笔画,让人一眼就能判断明白,这就是我大秦的木制轨道车。”
“朕要的是哪怕不懂此车构造的人,看到这些图样,还有旁边的说明,就能够制造出这样的车,并且能够自己使用这些工具,这下你明白了吗。”
相里车更加迷茫了。
他望着扶苏。
扶苏只好指着这轨道车的车底两根突出的木头说,“你看这个凸出来的部分,你要拿更细的线去把它引出来,然后在线条边上做脚注,写清楚这个轨道车长宽高的尺寸。”
“然后在最下面,要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把制作流程写出来。这是工艺技术,不要精简,也不许精简。”
这回,相里车听懂了。
“臣这次明白了,回去之后重新画图纸。”
相里车没想到,皇帝压根不在意那些泄密的事情,满脑子都是这些器物图样,工艺制作流程。
扶苏挑了几个图样做了指示,相里车忍不住困惑。
为什么同样都是人,二世作为一个行外人,竟然懂得这么多东西。
还画个线条引出来,专业,真是专业。
在扶苏的耐心指点下,相里车终于明白了工具器物图纸应该怎么画了。
而且他还从扶苏这里学到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些图纸皇家不打算保密,是要在全国推行的。
这就让相里车打开了思路,他们过去总结这些经验的时候,总是思路有错误。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有着太多杰出的人,他们说了太多的话,然后这些牛逼的人物生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串联在一起,被后人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
而为了让经典永远的流传,于是中国古人写书记录就有一个偏好——精简。
其实古人说话就和今天的人一样,但是古人写东西却和今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书写材料限制,他们不得不使用文言文这种高度精简浓缩的文体来记录。
所以这就导致不管是中国人在炼金术——物理发现、天象星象学——天文学、数学运算、阴阳五行——微观化学上有任何一点进步,但是都无法续接转化的原因所在。
怪就怪在追求文字精炼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