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最像海的湖”兴凯湖”: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坐上开往蜜山县城的绿皮火车,又要回到我从小呆过八年最快乐时光的桑梓,一路上我兴奋地给她讲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美好岁月和细节。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夏季的原野和辽阔的白山黑水,在春城长大的她也兴致盎然,一边回应着我,一边目不暇接。我突发奇想要是我俩青梅竹马该有多好啊……
傍晚时分火车到了蜜山站,虽曾想我4岁至12岁童年时代都未来过县城的遗憾、今天被弥补了。惠君兄的老爹魏大爷打着字牌接的站,魏大娘在家里做好饭等我们。我俩第一次吃上了贵重的兴凯湖大白鱼,满清时被称为贡鱼号称只有皇帝才能吃到。兴凯湖被誉为中国境内最像海的湖,2/3在俄罗斯、1/3中国,浩瀚无垠,一片苍茫……
夏末秋初,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蜜山又被叫做五花山,湖边逶迤着一条白桦林路更是美若仙境恍如异国。当天晚上我就陪王丽群去逛了一下,一路上默默无语又仿佛千言万语,只听到湖水拍岸的哗哗声……
当天晩上大娘又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饭菜,让我俩感受到不似家人胜似家人的亲情。我和丽群都正式而感动地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并铭记于心。吃完饭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又围坐在一起,边嗑瓜子边看了阵电视就早早睡了。听着无边夜色里的阵阵蛙鸣,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节选自本人另一部诗意小说《天堂恋人》)
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半百鬓微霜,最忆快乐是乡村与童年。
4岁之始,我所在小城与全中国一样正经历和蔓延着那场急风骤雨,再加上与我相差仅4-6岁的妹妹和弟弟接踵面世,父母实在顾养不过来。于是我被远在乡村的爷爷接走一一依稀记得小不知愁不更事的我欢喜地跟着爷爷去了火车站坐上绿皮火车,一路咣咣咣当当8个多小时到达了日式特色建筑的连珠山小镇车站,沿途山高地阔、水长草深、人烟稀少,仿佛逃出牢笼的小兔子,充满惊奇和快乐......
下车后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沿着河边大堤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爷爷奶奶居住的小乡村。第一次见着奶奶就格外的亲切,她老人家皮肤白皙,扎着一个利落的发髻,穿着蓝色斜襟布袄,嘴里叨着一支传说中东北妇女抽的长烟袋(此生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留下奶奶的一张照片),据说她是全村最干净也最厉害的一位女眷。
自此我便开始了4岁一一12岁这段生命中最无忧最纯真最快乐的童年乡村时光......
1.夜里房檐掏鸟
乡村生活尤其春夏两季,大人们为了起早(凌辰三点左右)种地,一般都睡得很早(晚上五点左右),而这时却正是孩子们放风疯玩的时间,几个成伙,有的手拿长杆,有人手执带网的长杆,一人用网先轻轻堵住房檐倚角上鸟窝的一面,另一人用杆捅向另一面,窝中的鸟只能飞往另一方向自投罗网而被㧓住,每套住一只鸟就会引发小伙伴的一阵欢呼声。
2.雪中笼滚苏鸟
60-70年代的黑龙江冬季,大雪纷飞,常常零下30多度,正应了那个夸张的笑话,小孩在户外撒尿瞬间冻成棍把人撅个跟头😄。但依然阻止不了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从事一项游乐活动即做一只玉米荄子 编成的笼子,上面做一个或两个像样自行车蹬子的滚子,上面放上金黄色的谷穗,引诱那些饥饿难耐的苏鸟(也叫苏顶红,头上有一撮红毛,尤其在白雪辉映中格外美丽),觅食时踩在滚上即被翻到笼子里。我们滚到苏鸟🐦,有的回家逗养,但也有滚多后将其弄死包饺子🥟吃、味道鲜美可谓残忍而不自知……
3.河中叉鱼
奶奶家院门前隔着一片苞米地就是一条清湛的小河,承载了童年太多的欢乐啊一一
一.某个夏天下午放学,小伙伴一起又去游泳或曰洗澡,记得刚刚闯入濒河茂密的草丛时,蓦然惊现一女生赤裸白暂娇美的背影、竞是我初萌情愫暗恋的一位小伙伴的三姐一一此镜头一直定格在我记忆屏幕的深处如那幅安格尔的经典油画《泉》,成为我心底最纯真的隐秘细节......
二.每年爸爸从城里回村,他最喜欢的就是夜幕降临后和爷爷及我祖孙三人提着马灯拎着叉子去河边叉鱼🐟。穿过月色撒满的青纱帐,蛙声阵阵、清风徐徐,先蹑于水岸,静观其变、然后一叉而中的惊喜着实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最幸福的还是用胜利的果实按爷爷说的原汤化原食即用河水煮鱼的鲜美!
4.田里捕鼠
那时的乡村童年不像现在有诸多的玩具和游乐场及网上游戏,几乎所有的快乐都与自然相关。其中一乐就是每年秋季,大人们赶着牛车去装载田野里己收割码垛的谷物。这时的小伙伴们每人拿一根长木棍围着谷垛站成一圈,待大人们用叉子把谷捆挑起装车时,藏于其下觅食的田鼠就会惊慌地四散逃窜!这时小伙伴们就会大声喊叫并用棍子打鼠,每当打中时就会发出得意轻狂的笑声,久久回荡于金色的原野上空......
5.缤纷的菜园果园
在爷爷奶奶家最快乐的童年时光,除了村里远近错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更让我独享且乐此不疲的是家里房前屋后丰富多彩的自留地一一菜园和果园。至今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房前的菜园因一条直达院门的小道分为东西两片,东面的菜园主要种的青椒、罗卜、西红柿和黄瓜等时令蔬菜;西面的菜园主要种的是黄(烤)烟,记得每当种植季节,爷爷在前面垄上挖坑栽苗,我则跟在后面拎着一个装满农家肥的小捅,先往每一个坑撒一小把肥料,再用泥土盖上踩实。爷爷抽了一辈子卷烟,即使后来搬到城里爸爸妈妈家也一直坚持抽自己卷的旱烟。所以前二年我迷上了卷烟也是用这种方式怀念爷爷。当然最让我兴奋无比、记忆犹新的是屋后的果园:两棵红樱桃树和一棵杏树;两个李子树中一棵红李子、一棵黄李子,红李子一咬满口甜水非常爽、黄李子无汁但极甘美;剩下十几棵都是不同品种的沙果树;树下还种了又大又红的高丽果一一城里叫草莓一一那些年我难忘也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冲到果园内饕餮一顿后骑在果树上,听燕子声声、看晚霞满天......
6.城里爸爸的礼物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乡村最盼的就是春节爸爸从城里回来探亲,当然最想的还是他带来的过年礼物。爸爸和隔壁的老冯家的两个伯伯是他们那一辈村里仅有考上省城上学并留在城里走上仕途的佼佼者。每次他都会带来小人书、名叫小雷鸣和二踢脚的鞭炮,以及大白兔奶糖、大虾糖和元宵等村里没有的好吃的一一这每每是我最开心也最高光的时刻!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把大部分东西顺出去分给小财子、二驴子和大宝子等小伙伴们看或吃,不仅满足了我的显摆心也同时抬高我的地位,使我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因此四年小学时光一直担任班长等要职,每天把书本卷起来做敲头的教具,以显示我的权威性。
7.露天电影
小时候在乡村最快乐的事除了过大年就是看电影了,而且是露天电影。由于人多,银幕正反两面都有人看。一般都在大队部院里或村小学的操场上放映。天刚刚擦黑,来自全村甚至邻村的乡亲们就己陆陆续续到了,有的坐在自己带的各式板凳上、有的席地而坐。最高兴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毛头孩子们,上窜下跳、大呼小叫……
记得那时看的电影几乎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如苏联的《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和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等。但让我记忆最深刻最生动的不是放映的这些影片,而是在一次看电影其间发生的离奇的戏中戏一一本村在任的朝鲜族大队长在电影放映其间去偷了我爷爷(时任村二小队会计)的公款。故事的梗概如此:当时我们村叫永新村,汉族与朝鲜族混居,汉族住的房子是尖顶横梁坡屋,朝族住的是圆顶窝房,都是草泥结构的。汉朝比例大概是3:2,汉族当书记,朝族当大队长。这位大队长姓李,跟我们家很熟,经常来窜门,所以非常了解我们家的情况。我爷爷每天都把小队结余的公款二百余元毛票带回家放在房梁上的一个洞里一一其实早就被这位大队长盯上了一一正好选全村空巷都去看电影的最佳时机,那时家家又夜不闭户,从而实施了一次大队长偷小队会计的闹剧兼喜剧!
8.人参娃娃
小时候听爷爷讲的童/神话中记的最清楚的就是“人参娃娃”。我给小时候的女儿讲给外甥女讲给小侄子讲,循环往复以至于成了我的拿手哄孩子作品,几乎可以与安徒生童话相媲美!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落,每个夏天的午后,就有一位戴红肚兜的小孩飘然出现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但太阳一下山时又会神秘消失……其中有位叫小波的男孩回到家里跟爷爷奶奶哭着闹着还要找人参娃娃玩。爷爷告诉小波说你明天带一个针线包,趁他跑之前把针偷偷别在他的肚兜上,然后我们捋着线就可以找到他了。于是第二天黄昏人参娃娃即将消失前,小波偷偷把针别在他的红肚兜上,手里握住针线包,然后和爷爷一起顺着线爬到一座大山上,在一片花草掩映的山洞里找到了人参娃娃一一原来他竟是一棵号称东北三大宝之一的老山参变的……
9.南北炕头型
所说南北炕头型其实是指的分头。因为黑龙江农村都喜欢睡炕尤其漫长的冬季更需要热炕。一般炕头最热因为离火源最近,客人来了都会被让到炕头,表示热情和尊重。有句俗话嘲讽人不见外:让你进屋暖和暖和、你还上炕了,让你上炕了吧、你还上炕头了。
如果家里人口多,往往在屋里的南面(阳面)和北面(阴面)砌两铺炕分别叫南炕和北炕。我刚去爷爷奶奶家时就是南北炕,北炕住着大高个的太爷爷,我和爷爷奶奶还有姑姑住在南炕。小时候我喜欢梳3一7开的分头一直延续到今天,姑姑戏称为南北炕头并时常说起一段数来宝逗笑:打竹板、板朝上,全村时兴搞对象,瞎子瘸子干着急,小分头有希望、有希望!
10.杀年猪与杀猪菜
小时候在乡村,每年最大的盼头就是过年。有句俗语”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其实最大的惊喜就是杀年猪,犹如一场活动一场仪式。
一清早,奶奶就煮好两大锅开水,锅上架了十字型木板,来帮忙的邻居男劳力们和爷爷一同将嗷嗷直叫的养了一年的肥猪四马穿蹄、五花大绑起来,爷爷手拿长长的杀猪刀用力捅向猪颈,随着猪的嚎叫,猪血喷涌而到一个大洗衣盆里。然后用扦子插进猪的四条腿再拔出来,随之把猪吹大,抬到滚烫的锅上用热水退毛……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叫灌血,用猪的大肠灌进鲜红的猪血,煮熟后切成片沾调料吃,鲜嫰可口。最后把那头白白胖胖、干干净净的猪宰割分配完毕。
乡村杀年猪有个不成文的流传下来的规矩即无论谁家杀年猪,都要拿出一半做菜请全村人吃席,另一半留给自己家吃。做的是东北菜的几大招牌:一是肥肉炖酸菜和冻豆腐,猪肉炖粉条,溜三样(猪下水如肠肝肚等),大棒骨,最经典最难忘的是奶奶做的那道蒸五花肉,香腻无比,配上喷香的大米饭,可以干上几大碗。那时村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老张家的小库子因为嘴馋一次性五花肉吃多吃伤了,上吐下泻、从此再也不吃肉了……
11.两只大白鹅
小时候的奶奶家,除了养猫和鸡外,最重要的动物就是养了两只白色的大鹅🦢。她们下的蛋可以保证我每星期吃上二次咸蛋,最高明的吃法就是吃饭时先把蛋清吃完,把整个蛋黄留下来,在出门找小伙伴们玩时再把留下的整个咸蛋黄放到嘴慢慢咀嚼,那种油香简直令人满足的晕眩!
这两只大鹅还有一种取代狗的功能,每当有生人或不速之客来家,她俩就煽动起翅膀追得人满院跑,严重的还会被她们长嘴咬住扭出一块紫疙瘩。因此全村的人都对奶奶家的这两只大白鹅心存忌惮!
但后来发生了一幕惨剧令我悲痛欲绝并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仇恨的情绪。那个年代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公社或县里的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时一般挨家派饭,轮到谁家都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领导。那次轮到我家,奶奶只能杀了一只大白鹅,把它的脖子剁掉后还活蹦乱跳在院里奔跑了十几分钟,弄得遍地都是血,极其残忍和悲伤。至今想起仍心疼不止、目眦欲裂……
12.猫与老鼠及燕子
奶奶家的猫主要职责是抓粮仓里的鼠,有一天下午我看到她与一只身量仿佛的硕鼠在院里对峙,被激怒的老猫竟发出了虎啸,一举吓坏了鼠并将其活活咬死!但是这只猫也因为馋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天家里人都不在时,它竞攀上厨房的屋梁把每年春天来此筑巢的燕子妈妈生的小燕子们吃掉了!令全家人气急败坏地把它给赶跑了……因为燕子在乡下被视为吉祥物,连孩子们都不允许拿弹弓打她,老人们说那会让人眼睛刹间变瞎。有一首儿歌至今记忆犹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13. 除“夕”放鞭炮
小时候在乡村在奶奶家最盼的就是过年三十,一是可以吃好吃的,吃杀猪菜吃饺子;二是爸爸会从城里回来过年,除了带来村里没有的好吃的,更重要的是能带回可以像***一样排响的小雷鸣鞭炮,还有更刺激就是二踢脚即在地上一响,然后腾空再发出一响,引发小伙伴的等待和欢呼!
但8岁那年因为放二踢脚却发生了一场比较严重的事故:天黑后,我和小伙伴们去村里小学的操场上放鞭炮。因为点燃二踢脚后一直未爆,实在等不急的我竞把脸凑上去检查,结果却突然轰响,我只觉眼前一黑,脸上火辣辣的一阵灼痛,一时就傻住了。小伙伴们吓得赶紧喊来大人,姑姑立刻带着我去村里的梁大夫家,梁大夫的女儿是我的同学,发现我的脸上一片焦糊,被火药粒布满,充满惊恐。梁大夫先帮我清洗后又把火药粒一一清除,消炎后又用纱布包扎好。半个月拆除纱布后,幸好没有出现家人和我都深深担忧的满脸大麻子像小人书中坏蛋一样……
14.粘蜻蜓
童年的乡村,那时不仅没有网络更没有电视,一切的游戏和快乐都与大自然相关且大多数与动物相关。除了之前讲的抓鸟、打田鼠外,还有一种就是粘蜻蜓。所谓粘蜻蜓就是麦桔做成一个三角形框架,然后去屋檐下背阴处去找蜘蛛把蜘蛛网翻到三角架上形成一个密网,再去园子里草甸子上或树林中去粘各种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蜻蜓,分批装进罐头瓶子带回家,除了留下放飞到屋里窗户上的好看品种外,其余就喂鸡吃,对鸡来说那是鲜活鲜美的美食……
15.武侠小说与听书
小时候在乡村几乎没有什么书读。除了爸爸每次从城里回来省亲带的小人书,题材多是《小兵张Ga 》和八大***。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大八义》、《小八义》和《七侠五义》等传统武侠小说。正规的就是《水浒传》。更多的故事都是听村里的一位姓姜的说书先生讲的。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听书。一是喜欢武侠,后来进城后尤其上中学和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金庸和古龙的现代武侠小说,更是深迷不己,几近疯狂。因此埋下一种影响终生的侠义情结和武侠梦。以至今年进入退休状态,又新买了一整套《古龙武侠小说全集》,重读了一遍。二是听书,自小爱上了讲故事,小学五年级还上了青少年宫的讲故事培训班成了一名故事员,经常在班级、学校、家里,特别是小伙伴中表演。以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因此喜欢上了文学并成了一名所谓诗人)。总是被老师点名朗诵课文。大学时代还第一次参加了演讲比赛。工作之后更是了经常出席国内外的诗歌特别是金融、地产和商业论坛做主题讲演。今年退休宅家更是发现和喜欢上了喜马拉雅,不但每天听书,还开了个人帐号和播客,把半生原创的诗歌和随笔自己朗诵,做了“古今中外名人诗人诗传”,“现代诗朗诵”,“五言诗”和“童年与乡村”四个专辑与听众分享并做为个人的纪念。
16.村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还有一所小学实属不易。由于村里的孩子少,2-3年级合并上课。一个年级/班也就十几个学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我在村里呆到12岁,上到四年级。学校挨着大队部,由三间连排的泥坯草房组成。有一个很宽敞的操场,四周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相当于围墙。我们每天在操场上体育课或课间玩耍。男生一般是打三球即篮排足,女生跳格跳皮筋踢毽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有一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教音乐的漂亮女教师。她的弟弟与我同班,我经常放学后去他家玩……一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里去看望小伙伴们时,发现当年的小学已没有了,只剩下我脑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欢乐回忆……
17.谷场大战
秋收之际,田野一片金黄如梦如幻。尤其收割完的谷子从田间运回小队的谷场集中晾晒脱粒,山谷般错落的谷场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犹如现在城里孩子的游乐场。放学后大家汇聚在此上爬下滑、藏猫猫,嬉戏打闹,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直到太阳西下仍乐此不疲!等大人们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尽兴的孩子还相约饭后,大人睡觉了再来此夜战一场……
18.猫冬(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黑龙江乡村,冬季将近半年,气温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发这漫长、寒冷而闲散的时光即所谓猫冬,成了一幅极具民俗风情的绚丽画面。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其实就发韧于此。另外就是赌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纸牌;还有与之洐生的流行甚广的词“搞破鞋”即说的是开放而混乱的男女情事。而孩子们的冬天反而是户外世界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场,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游戏。常常玩的废寝忘食!当然最高潮的部分还是过大年,张灯结彩贴对联,扭大秧歌踩高跷;杀年猪全村请客、挨家串门拜年……
19.炮台与胡子
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蓝. 苹.改编成***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别是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大匪首几乎家𣈥户晓。
这些胡子除了抢东西外还抢人(土活称扎姑丁),所谓抢人就是抢女人做押寨夫人,供. 匪.首淫乐,成为民间奇谈。
爷爷说他曾亲眼见过胡子进村,后被官兵包围,突围前很是迷信,在东南西北都点上三柱香祈拜,那个方向的香被风吹灭,就从那面冲出去……
东北的胡子结局基本有三种,日本侵占时,抗日的加入了抗日联军,不抗日的成了伪军。国共内战期间也是分成两拨,但解放后就被消灭殆尽了。仅仅成了一种逝去的民间传说……
中国东北的胡子与美国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杀人的恶之外,有一点比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远”、“心远地自偏”的自由不羁精神!
20.革命***的《红灯记》
小时候在乡村的最重要也最期盼的娱乐活动就是1-2月才有一次的露天电影,放映的电影外国片几乎都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影片主要是八大***,其中的《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最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一是因为前者就发生在牡丹江一带,尤其是《打虎上山》的唱段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而后者讲的是和奶奶相关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应时应景,所以和小伙伴们不仅不断观赏,既看电影听广播也读小人书,而且还组织剧社自己去演出。场地就选在小队的马厩里,马灯当红灯。我则通常扮演高大上的李玉和,开口即来段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并随之铿锵念白:“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
坦率的说***除内容的范式化和意识形态化外,其旋律和唱词有些还是很下功夫和动听的。虽然其当时强制划一和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其反弹和反讽的作用力也更大。特别是八十年代改开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台湾的琼瑶戏,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和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一大批海外及港台的电影电视剧,***就一下子沦为50后60后这两代人聚会时偶尔的怀旧片断和喜剧表演了……
那个年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但还会重演吗?!
21. 村民大会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我是4岁到爷爷奶奶家,8年后即1974年离开那个小乡村的。这个期间正经历了那场急风骤雨,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反映就是村民大会,而且就在我们小学的操场上举办。村里批了二个人,一是我家后排房子的地主老车家,有一个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住的房子是全村最差最小的草坯房,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经常做饭后让我给他家送些去。另外一个挨批斗的是说书的姜先生,我很喜欢他讲的故事特别是传统武侠与鬼怪故事。他家的两个女儿长得都挺好看,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俩的妈妈对姜先生很凶,时常吃不上饭,后来瘫痪了,冬天都不烧火,让他睡凉炕……
记得第二件比较大的事就是中苏战争,因为珍宝岛与我所在的密山县仅一县之隔,所以印象还是蛮紧张的。主要的体现就是家家在园子里都挖了防空洞,村里也组织了民兵队发了枪,偶尔训练和演习一下。
但我那时还是个孩子,主要关心的是玩,大自然和田园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和活动场所。这些成人世界的所谓大事对我基本没啥太大影响,只不过相当于一种画外音而已……
22.偷瓜与稻草人
小时候在村里小伙伴最淘气也最开心的事除了掏鸟、打狗和抓鱼外,应该就是偷瓜了。队里的瓜田一般在地头会搭个窝棚有专人看护,再就是在田里各处分别扎些稻草人,披上人的衣服戴上人的帽子,但这主要不是为对付人,而是吓唬飞禽走兽。
偷瓜关健要掌握时机,一是赶在晌午最热的时段,这时看瓜人常常会睡着;二是赶在饭口,看瓜人会换班吃饭。每次偷瓜得手,小伙伴们也不敢拿回家怕被大人骂,而是在野外就捣碎分吃了一一好像偷的东西格外甜!但也有中招失手的时候,也不过是把家长找来训斥一顿而己。其实我们偷瓜并不仅仅是为好吃,而是更喜欢这种与大人斗智斗勇的游戏,一种臭小子们天生的叛逆心理做怪罢了。
23.赶集
小时候在乡村除了过大年,平时还有一乐是最期盼的即赶集。每到周末节假日爷爷就会带上自家产的蔬菜瓜果和禽蛋,赶上慢悠悠、吱吱作响的牛车,带上我去公社所在地连珠山镇。
一早起身,天气晴朗,沿途两岸,青纱帐绵延,小河琤琮,远山如黛,大雁呈人字型布阵半空之中。穿过两座邻村,近一个小时就到达了人流熙攘的镇里。由于镇里有奋斗化工厂可看到工人阶级,还会偶遇上山下乡穿着瘦腿吊脚裤的上海知青男女,一时让俺目不暇接,兴奋异常……
找到空位摆上摊后,爷爷点上旱烟等待或轻声叫卖,我则在他的叮嘱中跑到周边摊位去看热闹看俺家和俺村没有的新鲜货色和西洋景。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卖货得到了现金人民币,爷爷会给俺买只3分钱的冰棍吃,冰凉甜爽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临近午后三点多,人们就会陆陆续续收摊了,如果赶上那天东西卖得好,爷爷还会破例领我去吃顿馄饨烧饼,仿佛有回到城里爸爸请吃油茶面配油炸糕的幸福感觉!
然后我们就坐上牛车踏上回村的归途,太阳慢慢西下,空气中飘满大自然的清新气息,这是无比快乐和至今难忘的记忆。所以即使后来进城之后包括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出差,我也会抽空去逛逛当地最有名的集市。印象最深最美的就是广州的彩霞一样的花市和西雅图画廊般斑斓多彩的马克市场……
24.野菜中毒事件
当时在村里,我有几位最好的儿时小伙伴:大宝子、二驴子、小财子和广灵及老陈家二小子,其中二驴子的爸爸就是我上篇《奶奶与天堂》中写到的王会计。他有个妹妹长得白净清秀名叫二丫,总喜欢跟在我们这些大哥哥的屁股后面一起玩。
记得有一年的初春我们又成群结队地去野甸子玩,钻苞米地,到小河中狗刨,除了偷二小队田里的香瓜吃外,也会吃一种叫三叶草的野菜,酸甜口。同时也会釆一些灰菜和婆婆丁等野菜回家喂猪和鸡鸭等。二驴子的小妹和另一位小女生那天吃了很多三叶草,玩得也特开心。整个下午大家都沉浸于欢声笑语中。一直到黄昏吃晚饭时才各回各家了。
不久就听邻居老马婆子大喊,说二驴子的小妹因为回家吃了几个韮菜馅饼,不想竞与三叶草犯冲中毒!等我跑到她家时已口吐白沫,经过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梁大夫抢救无效后死亡。二驴子的妈妈一时哭得死去活来,王会计铁青着脸抱怨二驴子等我们这些大孩子没有带好妹妹。我们几个也确实感到内疚和悔恨,一时鸦雀无声,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是我除了村里一位八旬老爷爷去世,第一次如此直面死神的狰狞,尤其是如此鲜活稚嫩的生命之花转瞬凋零,让人痛感死的残酷无情与无常,仿佛觉得那个早春都蒙上一层阴影,透出一阵冰冷的气息……
25.黄大仙与诈尸
小时候在村里常听大人们说起狐仙特别是黄大仙且一脸的禁忌。因为狐狸是野生动物很少能见到,妖媚而神秘。白雪皑皑的中她,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女。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俗语却是耳熟能祥的。没想到这种事确实在村里发生了而且俺亲眼目睹。村西头我一位姓李的女生同学家养了很多鸡,有一个秋天的早晨推门而出时惊恐地发现鸡窝里的鸡死了一堆一地鸡毛,都被黄鼠狼咬脖吸血!一时间消息传遍全村,引起一阵阵议论和围观……
另一桩与黄大仙有关的怪事是前村一位姓狄的同学的姐姐不幸病故。准备丧事停棺后去“盖棺定论”时,随着一声哭喊女人突然抬身坐起,引发家人和村民的一片哗然和惊呼!纷纷传言他家中邪、黄大仙附体“诈尸”!其实事后查明不过是一场回光返照而己……
26.日本遗属遗孤及其它
小时候在乡村偶尔听爷爷讲起日本侵略中国即满州国时期的一些轶事趣闻,比主流宣传的更加真实和有人情味:
一是日本人统治东北期间,有一个强烈的对比令人有点不解:日本人可以邀请中国人与他们全家一起洗汤浴,而且还是赤身裸体的。只要你没有非常的言行是相安无事的。但又有一项歧视的规定即白米饭只能日本人有权利吃,中国人偷吃白米饭被称为经济犯,是会被枪毙的!
二是日本战败后,军人们男人们仓皇撤离,丢下很多妇女和小孩,无论是出于同情抑或是“捡漏”纷纷被中国人再娶或收养。孙俪最佳花期与姜武联合主演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就描写这样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悲剧。
197 1年中日恢复邦交,这些遗属遗孤回日本寻亲或日本的家人来中国特别是东北寻亲,又演绎了一部部悲欢离合的故事。我的身边就发生了好几起这样的传奇。
三是我的家里至今还遗留着那个时代日本人遗留的一些物品。如爷爷直到去逝一直用来烫酒的铜壶就是用当年日军的炮弹皮改制的。还有一个非常坚固而耐用的炮弹箱子,一直装着我大学时代与1990年离开桑梓前的与同窗和诗友及恋人的书信……
27.高丽的辣白菜与大酱汤
小时候的村子,一半汉族,一半朝族;村里小队和大队搭配干部也要考虑民族政策,汉族是***,朝族二把手。虽然住的房子都是土坯草顶,但汉族是尖的,朝族是圆的。
印象最深的是朝族妇女都贼干净,即使家徒四壁都擦得锃明瓦亮。大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仍然头顶洗衣盆去村里的小河边,用镐头刨开冰面露出活水,然后把衣服用冷水浸湿放于石头或冰上用两头小中间粗的棒子敲打(所以汉人也戏称朝族为高丽棒子),手指头冻的通红像红萝卜一一她们的干净和勤劳可见一斑。
另外朝族老爷们都有点大男子主义,每天干完农活后回到家里就在炕上盘腿一坐,等待媳妇饭菜和小酒端上来享用,还时不时挑三捡四、吆五喝六的。朝族最经典的就是圆底铁锅做出的白米饭香甜可口,感觉就菜吃都是浪费。主菜主要是辣白菜+大酱汤,简直是绝配!
朝族人都能歌善舞,逢年过节尤其是孩子结婚全家人包括老年人都齐齐上阵,一派欢乐热闹的生活景象……
28.奶奶与天堂
奶奶的过早去世,使我第一次仿佛觉得有了天堂的存在。这五十年来,每当我想念奶奶,无论身处何地、独自一人抬头遥望夜空时,总能看到她老人家那双明亮而亲切的眼神注视着我……
那是1974年的一个乡村的傍晚,奶奶病危前夕,爸爸带着妹妹弟弟从城里赶回来,姑姑说为了准备后事,安排我们兄妹到邻居王会计家住。我依稀记得临出家门时我最后望了一眼病痛中奶奶苍白的面孔,那夜的月亮好象提前挂上了天空……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朦胧中被叫醒,才知道奶奶己于昨晚仙逝。恍惚中第一次觉得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又那么不真实。直到回家时看到院里摆着一口棺椁,爷爷、爸爸和姑姑及来帮忙的村民在摆放祭品,我才真切地悲切地感到了奶奶竟然离我而去!
在大家忙于丧事时,我一个人偷偷躲在院里左侧金色草垛后面茫然无措。听大人们举办完丧事仪式后,在吹吹打打的哀乐中把奶奶送到村后的那片白桦林中入土为安。而我则一直呆在草垛后无言地啜泣,等人们走出院子好远才放声大哭起来……
奶奶去世后一年,由于爷爷与我祖孙二人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同时也考虑我的教育问题,爸爸把我们接回了美丽的小城牡丹江,与妈妈和全家人团聚了。
结束八年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乡村生活的那天,我在村小学的操场上与朝夕相伴的小伙伴互相交换文具礼品。在赶往初次来时的连珠山镇火车站的路上,我反坐于吱吱作响的牛车上、久久地回望着那片埋葬着奶奶的白桦林和那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
29.第一次带女儿返乡
2022年六一儿童节,为了怀念自己在爷爷奶奶的乡村的童年时光,特写了几篇小文,得到一些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和读者的喜欢。于是2023年儿童节又捡起这个主题陆陆续续写到今天2024年1月29日,一共写了28篇。既是为了满足读者,更是自己的一次精神漫游,让我仿佛重回重过了一次童年,心灵得到净化和慰藉……
今天,以这篇带女儿回到我童年乡村的记录做为本部随笔的收尾和这次情感回归的告别一一
2003年夏天暑假,女儿8岁小学一年级,我特意带她回到牡丹江,又约上她爷爷我爸爸择日返乡、想让女儿也看看和体会一下我的童年和乡村生活。
我们开了3个多小时到达密山市,发小长生子,时任市粮库主任。把我们安排住进市政府宾馆。然后请我们祖孙三人开车到浩缈壮阔的兴凯湖边吃了顿野生鱼宴。饭后在细沙如面、浪涛轰鸣的岸边散步和戏水。傍晚回到宾馆不久就睡了,准备第二天一早赶回我小时候的永新村。
第二天5点左右起床先去早市买了鸡鸭鱼肉,青菜和水果村里都是最新鲜的现摘现吃,就没买。主要去超市扫荡了如可口可乐、棒棒糖、署片等各类副食品装了一大编织袋子。然后就沿着田野大堤驰往我梦中的村庄。
7点前赶到村口,将车停在原来爷爷奶奶家的旧址,告诉女儿我当年在这呆了8年,她爷爷也是从这里走出去到省城哈尔滨上学的。
正当我们祖孙三人有说有笑时,一位八旬左右的老人缓缓走过来站在对面看着我们:
“这不是朱生满和朱冷波吗?”
他竟叫出了老爸和我在村里时的曾用名!引起女儿惊诧的目光。老爸惊喜地扑过去握住老人家的手:
“这不是陈大爷吗?!”
我则激动地叫道:“陈爷爷,您还记得俺哪”
我们此次回乡省亲就住和我们同村的姑夫的四弟家,我叫四叔。家里盖了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房前屋后都是自留地,种满了各种时令蔬菜和水果,像我小时候奶奶家一样。
今天为了请客,找到三位亲戚女眷帮忙。她们开始准备时,我开着丰田大吉普带着女儿和从密山市一起过来的长生子(他也是和我一起在村里长大的发小)去挨家接我那批仍在村里的小伙伴:大宝子、二驴子、小财子、陈老三、吴广灵及从小经常陪我玩的小赵叔。
把他们都接齐后,大家边吸烟、嗑瓜子、吃树上刚摘下的红彤彤的沙果,边回忆往事和叙道村里这些年的人事变化及现在的状况。这期间菜也陆续端上桌,我站起来给每位倒了一圈酒,酒是老爸从牡丹江带来的五粮液。随后就开始了轮番敬酒和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间这顿午饭就吃喝到黄昏,又重新弄了几个凉菜和花生米下酒,午饭和晚饭二合一,喝得头酣脸热,有两回还热泪盈眶!晚7点左右终于在四叔和老爸的收秋酒中结束,大家纷纷回家休息,明天还要干活。
待小伙伴们都走了后,我领着女儿站在院子听蛙声虫吟、看天上的星星,像我小时候一样。村子里不时传来狗叫声,女儿趁机天真地问我:“爸,你这些小伙伴们怎么看起来比我爷爷都显老呀?“
引得我一陈哈哈大笑:“因为这些叔叔大大们每天都要在地里干活,风吹日晒,自然是比爸爸更辛苦更沧桑啦!”
这是女儿第一次睡炕,嘟着小嘴喊:太硬了!但这天晚上我却睡了一个很久没有的踏实觉,梦见了奶奶、爷爷和我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施肥浇水……